首页
搜索 搜索

观澜亭|从“消失”的垃圾桶说开去 每日观点

大众日报     2023-06-15 11:16:4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彤彤

日前,关于“上海的垃圾桶在哪里”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自从搞了垃圾分类,上海的垃圾桶就集体消失了”“整条路找不到两三个”……对此,相关部门曾给出答复,这种做法“目的是促进垃圾减量,培养市民游客减少垃圾产生和不乱扔垃圾的文明习惯”。

通过减少垃圾桶数量来实现垃圾减量,垃圾桶少了,垃圾会少吗?有人认为,垃圾桶少了反而会助长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也有人认为,有必要通过减少垃圾桶来培养大家定点投放的习惯。

减少公共场所的垃圾桶,短期看,给市民和游客造成了不便,从而招来非议和抱怨,也难免出现“找不到垃圾桶顺手扔地上”的现象。而长远看,此举实则在倒逼公众形成“减少垃圾产生,不乱扔垃圾”的观念和习惯。本质上,只要能克服短期的不适应、不方便,转变观念、养成习惯,确实有利于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

从“一个筐”到“四个桶”,生活观念和方式的改变绝非朝夕之间。随着垃圾分类工作深入推进,在不断地机制创新、尝试、摸索甚至试错过程中可能会经历“阵痛期”,人们可能会因为不习惯、不方便、怕麻烦,从而不愿意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那么,该如何缓解这种“阵痛”,帮助人们克服不方便,引导其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呢?

垃圾分类管理可以更加精细化,但要注重贴近实际需求。还是以减少垃圾桶为例——有媒体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在上海,一些公共场所的废物箱虽然减少了,但剩下的却变得更“精致”,贴上了比较形象的垃圾分类图示,方便投放者“看图操作”。

“消失”的垃圾桶背后,是对废物箱设置的优化,是城市进行精细化治理的考量。但废物箱的设置并未达到最优布局,因此不能满足市民游客的投放需求。对此,上海市近日开启新一轮道路废物箱布局优化调整,并发布最新版《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2023版)。调整后,垃圾桶设置将与出行路径、人流数量密度相匹配,更方便市民游客垃圾投放。真正立足实际需求,让垃圾分类投放变成“顺手的事儿”,人们才更愿意发自内心地去践行。

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之余,更加注重“人情味儿”,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增强。比如,不少地区在定点定时投放点之外,设置“误时投放点”或“延时投放时段”等,以满足不同人群投放需求。一方面,定时定点投放可以有效巩固分类实效和习惯养成,另一方面,多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和考虑,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他们的垃圾分类投放意愿才更强烈。

此外,如果垃圾分类更智慧、更简单,人们也更容易坚持。如今,通过数字化赋能,不少地区采用数字化投放管理、线上便民服务平台等提升垃圾分类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从而推进垃圾分类长效管理。在北京昌平,智能生活垃圾分类驿站投入使用,方便了群众;在杭州,当地为居民开设垃圾分类专属智能账户,以积分制助力垃圾分类;在日前青岛举行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会说话的垃圾分类机器人、装载芯片的垃圾桶、AI图像十秒识别厨余垃圾等“黑科技”纷纷亮相……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构建“人机交互式”的垃圾分类新模式,进一步发挥居民在垃圾分类中的行动者作用,过程变得更加便捷、有趣,人们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垃圾分类也就更容易化为“肌肉记忆”,长久保持。

X 关闭

海峡工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