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全球观点:一支口红的“碳索”之路

南方Plus     2023-06-21 20:12:56

能源、化工、制造行业向来是碳中和的重点领域。其中化妆品既属于快速消费品,也是高频且相对高价的消费品,其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原料、能源。

“化妆品行业品种多,生产过程比较烦琐,经营场所涉及众多,低碳转型一定要针对自己行业的特点对症下药。”欧莱雅北亚环境、健康及安全总监谌振介绍,所有运营场所、不同碳排来源,都是欧莱雅减碳的发力方向。

近日,欧莱雅亮相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碳博会”),以一支口红为例展示了从可持续原料的采购到绿色工厂、低碳运输、可回收包装等等,各个环节形成合力推动实现碳中和的全路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00:17

(一支口红的“碳索”之路,时长共17秒)

一支口红的“碳索”之路

80%减碳重任集中在供应链端

“消费行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在减碳比重上自身的比重并不是那么大,大概80%会来源于整个供应链上。”在碳博会“消费行业的全价值链碳中和之路”平行论坛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处长、低碳和绿色发展产品线总监于洁谈到,欧莱雅在全球已经有65%自身运营部分实现了碳中和,但对于供应链这一部分情况比较复杂,化妆品有这么多种,用的原材料也很多,供应商也很多,减碳工作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工程。

据介绍,至2019 年 6 月底,继欧莱雅的宜昌天美工厂成为“零碳工厂”后, 欧莱雅位于苏州的尚美工厂也实现碳中和,并且,欧莱雅中国在中国分销中心、研发和创新中心以及办公室均完成可再生能源使用,成为欧莱雅集团内第一个在所有运营场所实现碳中和的市场,率先迈入零碳时代。

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中国副主任李蜚同样提出,消费品行业最大的减碳挑战不是来自企业自身而是供应链端,因为它整个自身的产业链相对复杂,链条又长,其中包括了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加工等等,非常复杂的环节。因此消费品行业更能带动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形成整体的协同减排或者是碳中和的合力局面。品牌方如何跟供应商或者供应链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是实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

在碳排放方面,据估算,原材料占美妆产品碳足迹的25%、包装占35%、运输占10%,另外10%的制造过程也都涉及碳排放。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欧莱雅正式宣布联合10家战略供应商推进全价值链碳减排,其中包括菜鸟集团、微软中国、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西西艾尔启东日用化学品有限公司、铜陵洁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樱包装(江苏)有限公司、浙江正庄实业有限公司、中山市联昌喷雾泵有限公司、上海英宇包装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斯道拉恩索(Stora Enso)。

同时,来自欧莱雅北亚和中国间接采购供应商大会上对外透露的信息则显示,至少有565家化妆品行业的相关公司,将在2030年,把他们的直接排放量的绝对值(范围1和2)减少到2016年的50%。

碳排放范围的1、2、3概念来自《温室气体核算体系》,该体系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制定。其中,范围1为“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为“电力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3为“其他温室气体排放”。

重点关注碳排放范围3减排

作为全球第一大化妆品集团,欧莱雅及其生态圈的减碳之路任重道远。

“欧莱雅中国接下来会重点关注范围3减排”,欧莱雅北亚及中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梁禗殷接受媒体专访时谈到,因为碳排放范围3非常重要,在整个产业链环节,范围3是最大的一个碳排放环节,包括上游和下游,下游甚至包括终端消费者的使用阶段。如果不考虑这一方面,涉及特别大碳排放量的环节就是包装。

《2021—2030中国快递业绿色包装碳减排潜力研究报告》中测算出,2020年中国快递包装碳排放总量为2395.84万吨CO2E(二氧化碳当量,包括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

6月16日,新近发布的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浙江省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参与的《中国快递行业的碳排放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快递行业的碳排放量在五年内增长超200%。

“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欧莱雅携手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绿色包裹。从2018年推出截至2022年底,欧莱雅中国已寄出1.49亿个绿色包裹。”梁禗殷表示,这个数据还在不断更新中。当然这个需要多方力量参与推动,包括快递企业、消费者等一起行动才行。

欧莱雅北亚环境、健康及安全总监谌振表示,欧莱雅自2013年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直至今日一直在向减少范围1和范围2的碳排放努力。

事实上,范围1、范围2只占据了整个集团碳排放的0.8%,而99.2%的碳排放是来自于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的合作伙伴和消费者。“‘欧莱雅,为明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际上也是要将视野转移到范围3。”谌振如是说。在实现自身绿色转型的同时,欧莱雅如今也特别强调给予上游和下游生态圈伙伴更多的支持,致力于共建可持续消费生态圈,推进全价值链碳减排。

南方+记者 李劼

【作者】 李劼

南方公益+

X 关闭

海峡工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邮箱:396 029 142 @qq.com